close

找一個舒適的空間,花5分鐘把心靜下來,用心去感受這首曲子。

 

看完這部電影,有很多感觸及想法,在腦海中不停的想:我可以怎麼寫這篇文章。不停的構思再構思~

但當我放上這首曲子後,突然不知該如何下手寫這篇文...。

大提琴聲出現時,我就只想閉上眼睛,成為那個拉奏大提琴的人,用感覺用心去拉奏這首曲子。

 

看這部電影時,我覺得自己的心境是那位男主角。
在放下對自我的枷鎖(賣掉那把千萬的大提琴)後,很奇怪的,心裡居然反而開始覺得輕鬆;但自己能做的就是接受,觀照這一切,然後讓它順其自然的發生。 在放下我執之後,使命自動找上門來。可是在環境認知裡,使命不被大眾認可,只因為這使命不是所謂的【正常】。 接著自己必須面對環境的設限,眾人的眼光,甚至是自己的想法考驗。 面對這一切是痛苦的,但當自己發覺自己,有那麼一絲絲感覺這使命是多麼的神聖、多麼的偉大及了不起。或是在執行這使命時心是寧靜的,靜到沒有察覺到意識。那麼,自己會湧出更多更多的力量去渡過外在給予的評論、批判、價值觀。  

 

要如何在這樣嚴峻克難的雪地裡開花結果?  

一天一天,只為了活著的不認識的他人。 一日一日,只為了送祂走此生最後一段旅程,送祂踏往下一段旅程。 善用自己的力量,成就每一個人。我想這就是了。  

 

從小,就不太害怕參加喪禮,不太怕去面對生命的議題。 現在回想,或許是自己很早以前就知道生命的這一切了吧。 在喪禮中,我覺得自己是個旁觀者,我沒有任何情緒,我只是很平靜。很平靜的聽著這一切,看著這一切,感受這一切。 我的眼睛就像是鏡頭,鏡頭不停地在旋轉,不停地不停地拍著這氛圍。 有時候,我感覺太龐大的情緒湧入,我的身體撐不住,我會想離開現場,脫離這氛圍一下子,讓自己平靜。 有時候,我感覺想流淚,但這情緒不是我的,是別人的,我只是感受到了。或許對方外在並沒有任何情緒表達,可是我聽到他的內心在難過在哭泣,我感受到了,我用我的管道去表達。

 

+++++++ 

 

我的父母親是做這一行的,實際抬頭叫什麼,我不太記得了。 我只記得事業剛開始發展的時候,我就像男主角的妻子與朋友一樣,覺得很丟臉、可恥,我不知道該怎麼在我的父母職業那一欄寫下:殯葬業。(最後我都寫服務業) 隨著年紀越增長,也會在缺人手時去現場幫忙,親眼目睹父母的工作後,便開始覺得我父母親的工作不可恥,相反的非常的神聖及偉大。從此之後,我再也不害怕對外宣稱我父母親的工作,我可以很有自信的說。

說到這裡,或許有人會說,哇!做殯葬業很有錢耶。(在我的大學時代,很多人會這麼說) 如果按照電影裡的50萬日幣,用今天的利率0.2875換算成台幣是14萬3750元。 我父母親的實際情形我不知道,因為我對於實際收入的計算比較沒有太大的興趣。 我只知道我父母很有愛,而且這份愛很偉大很流動。

 

+++++++

 

這部電影讓我想起好多過往,真的很值得推薦給大家一看。 如果在看這部電影時會有情緒,這很正常,不要害怕情緒的到來,也不需要壓抑。

如果擔心周遭的人會看到自己的真情流露,不妨找個有安全感的地方(我會在周末挑個安靜的下午,準備一包衛生紙,在我的房間裡關起門,躺在靠枕上舒舒服服的進入電影),好好的笑,好好哭,好好的感受這部電影為妳/你帶來的效應,我想這或許也算是一種療癒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rene 的頭像
    Irene

    Irene

   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